旅遊攝影 in Malaysia 最終章 【攝影‧撰文/吉眼瞇瞇 不學可可*花報導】 ▲ 印度教象頭神(Ganesa)神像 是的!終於來到馬來西亞系列報導的最終回。前兩期,分別簡介了大馬當地的氣候與人種混雜情形;這一期,扣連大馬當地種族雜處脈絡伴隨而來的信仰多元,吉眼瞇瞇將帶大家到印度教聖地-黑風洞(Batu Caves)一窺究竟。08年的耶誕節前夕仍舊寂寞難耐?那就這麼過吧!(記得看到最後,有可愛小朋友和大家賀耶誕喔!)
▲ 回教為大馬之國教,但宗教信仰與人種同樣多元並存
▲ 人口數占7%的印度裔,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印度教
黑風洞(Batu Caves)
一抵達黑風洞,立刻被「一大尊」金光閃閃的神像所吸引,那是印度教的「象面人身」神像,名為甘尼夏(Ganesa),為一創生和破除障礙之神。在巨神壓場後,黑風洞本身特殊的鐘乳岩地形也構成另一獨特景觀。黑風洞是一個風化的石洞,有三個主要洞穴和數個小洞穴,其中最有名的寺廟洞(Temple Cave),洞高約100公尺,無論印度教信眾或是觀光客,都要紮紮實實地爬完272階階梯,才能入洞參拜、參觀。
▲ 巨大的神像與入寺廟洞的272階階梯
▲ 成群的鴿子和鳥糞也都聚集於此
▲ 還有許多不怕生、會搶遊客食物的猴子,沒東西千萬別耍牠們
▲ 然後是一個很害羞的歡迎儀式
▲ 除了動物,最多的還是信徒和觀光客
▲ 廣場一旁販賣參拜用花圈的攤販,擺設很鮮豔
挑戰272階梯
▲ 光看就令人腿軟了,真的是「好抖」的階梯!
▲ 喜歡那一抹自然的微笑
▲ 到處亂竄的猴子,等著被遊客餵食
▲ 真的很高!!我有懼高症
▲ 終於!要到了!體力真的要很好
寺廟洞內部
▲ 洞外是大晴天,洞內卻相當潮濕,不時有水滴下
▲ 洞口的小雜貨攤。看!是不是也掛著國旗,商業化之餘也十分「愛國」?
▲ 必須很宅地說,這場景令我聯想到【軒轅劍】系列pc game中,在異國諸如波斯等地販賣兵器的商店
▲ 洞內的巫師:會幫你在額頭點上白、紅色的斑點,象徵平安與招財
▲ 參拜的印度教信眾
▲ 洞內自然光的主要來源
奇觀之後
很可惜這次與每年約莫一、二月舉辦的「大寶森節」錯身,資料統計在節慶期間會有超過八萬人,分別來自各地的印度教信眾及遊客湧入黑風洞,前來參加朝拜儀式,場面相當壯觀。
▲ 參拜的信眾通常都赤腳上、下階梯
▲ 原來山下還有個小祭壇
▲ 臨別前,挑了兩張泛黃的明信片寄回台灣
▲ 然後,坐下喝了椰子水,想了些事
不只是奇觀
這次行前,沒有多餘的時間「研究」將會到哪些地方,因此抵達大馬後,跟著旅行社行程,到一個點就拍一個點。後來,心中其實是有些空洞的。這樣的情緒不在於懊惱自己拍不出什麼所以然,或持續不斷按快門的生理疲乏感所致;而是本身與被攝物在按快門那剎那所產生的「距離感」,它,讓我感到不適。
我究竟只是好奇地在「擷取」一個個「奇景」?還是真切地「紀錄」了一個個貼近當地人的「生活」?照片中的距離感不難感受,這也是當我欲藉由它們喚起回憶時,陷入的一種惘然。何以我確實親身在場,卻還是在那瞬間缺席?
我相信,當我知道去年有眾多印度裔曾聚集在黑風洞要求平等的人權、反歧視時,那份我與他者之間的距離應能再拉近些,被攝者的影像也會更具生命厚度。所以我想,行前的準備,非去研究有何可拍、又該怎麼拍;該了解的,應是人們如何生活在其中的那些歷史與脈絡吧!
▲ 越洋而來的明信片
Bonus-北鼻賀耶誕
上期允諾各位的「古錐」小baby粉墨登場啦!!
▲ 大家好我叫Lily,三歲,家鄉是敘利亞,老爸在杜拜上班。我喜歡聖誕老公公,所以祝大家聖誕節快樂。
▲ 別管我是誰,你們和我媽咪一樣喜歡我嗎?
那...那...那...
那...那...Na...Na...Na... (凱莉米洛,啊不是啦!)
那...那...那...那...那...那...
那.....................那.....................那.....................
因為,人家沒有辦法跟你們走啦~~~~~~~~~~~~~ ><
* 請期待吉眼瞇瞇下期作品,歡迎各位多來坐坐!!
* 留下來!不然多留一會兒!因為我也沒有辦法跟你們走 ><
吉眼瞇瞇的攝影路上:
No.3 攝影視界-姿態II—trees & leaves—